全旅被消灭后只身逃脱的国军少将旅长,写了一份报告后竟官升一职

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天择创办,欢迎关注~

战神粟裕的背后(74)

前面我们花了好几节讲了第5次反围剿前的军事形势,在中央红军方面,以博古、李德的实际负责人全面推行左倾军事教条主义,这是红军面临的最大危险,因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最为致命的。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动50万大军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连同围剿鄂豫皖等其他根据地的兵力,总共加起来有100万之多。而且在这年秋天,国民政府向美、英、德、意等国大量借款购置的军火陆续到达,国民党军部队尤其是嫡系部队的装备焕然一新,对红军的武器装备形成压倒性优势。

最为关键的是,对于第5次围剿,蒋介石采取了新的战术,这一战术的核心就是依托碉堡进行持久战,企图和红军拼消耗,将红军困死、耗死。这一点在1933年10月17日蒋介石发布的《战守第二一三号训令》中体现最为明显:

匪区纵横不过五百方里,如我军每日能进展二里,则不到一年,可以完全占领匪区。故今日剿匪,不在时间之缓急,亦不必忧匪之难觅;而在吾将士忍性坚心,以完成此革命最后之任务。如能效愚公移山之法,只要自强不息,则天下事无不成功之理也。

那么碉堡政策是谁提出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朱德的好友兼同学金汉鼎。

金汉鼎,1891年生,云南省江川县下海浒庄人,字铸九。1909年9月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和朱德、唐淮源等同学,并共同加入了同盟会,后来和朱德分道扬镳。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金汉鼎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6师师长,第12师师长,后兼任湘、闽、赣三省“剿共”副总指挥(总指挥鲁涤平),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率领34旅和36旅由瑞金进犯汀州、上杭等革命根据地。

早在井冈山时期,鲁涤平就组织国民党军对红军进行会剿,当时金汉鼎就提出碉堡政策,金汉鼎的意见在会上引起很多人的重视。这一战法是针对红军没有重武器,攻坚能力弱而提出来的。金汉鼎为什么能提出这一战法呢?

因为金汉鼎是云南人,云南山多,山多土匪就多,在清朝时期,朝廷经常派兵剿灭山中的土匪,土匪们利用地形在关键的隘口上建立防御工事,也就是碉堡,而当时清军以冷兵器为主,根本没有重武器,结果对这些碉堡毫无办法。

金汉鼎提出这一战法的目的是不想攻打红军,当然这也是朱德做工作的结果,按照金汉鼎的设想,国民党军和红军和平共处得了,这样对蒋介石有一个交代,对朱德也有一个交代,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战法。

不过鲁涤平没有把红军放在眼里,认为对红军不必小题大作,另外鲁涤平还有自己的小算盘,如果要修筑大量的碉堡,这钱谁出,即使是中央给钱,这么浩大的工程实施起来也非常麻烦,而且会耗费很长的时间,完全没有必要。

作为三省“剿匪”副总指挥,只要与朱德指挥的红军对阵,金汉鼎定要避免主力决战,屡屡如此。明眼人都看得出他不想和红军打仗,何况蒋介石呢!蒋介石见他剿共不力,便降他为第35旅旅长,后来干脆解除其军中职务,让他去了全国禁烟委员会。云南盛产烟草,这位滇军将领最终被蒋介石弄成了禁烟将军。

所以说,红军在国民党军初期的围剿中能够取胜,朱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的作用。

事实证明,认识的无知、思想的局限以及骄傲的情绪是失败的根源。孙子兵法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取胜的关键,而蒋介石对红军的认知基本上是两眼一抹黑。

但是国民党军中不乏能人,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国民党军中的一个能人显现出来了,他就是张张辉瓒手下的十八师52旅旅长戴岳。关于这个人,我们前面讲过,他和张辉瓒不对付,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何况戴岳遇到的是猪一样脑子的上级张辉瓒,结果第52旅全军覆没,戴岳侥幸逃脱。

这时的戴岳如果不好好表现一下,他的政治生命也就结束了,他不甘心呀。他亲自带兵和红军作战过,知道红军的强项是机动伏击,攻坚能力差,他非常赞同金汉鼎的碉堡策略。于是他逃回来花了2天时间,洋洋洒洒写了一份报告:《对于剿匪清乡的一点贡献》。

这份报告既是对自己失败原因的辩解,也对如何“剿匪”谈了自己的看法,因为都是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这份报告全是干货,其中特别提出了要实施碉堡政策,他在这份报告中提出:

这份报告一直呈到了何应钦那儿,此时何应钦正在筹划第二次“围剿”,看完后大加赏识,亲写序言,将戴岳的意见书印成小册子,大量发给“围剿”部队。何应钦在序言中说:“此书乃戴旅长岳本其平日剿匪清乡之经验汇集而成,知己知彼,洞中窍要,可作剿匪部队之参考。我党政军各界同志,允宜人手一册,细心研究,应时运用,于剿匪前途,当映有裨益。”

要说何应钦对戴岳的碉堡政策有多欣赏也是扯淡,如果欣赏第二次围剿就大范围运用了。何应钦这么做的根本原因是:戴岳是何应钦的人,而且何应钦是贵州的,戴岳是湖南的,在国民党政府中,湖南和贵州算同乡。

在任何军队中,老乡关系、同学关系和战友关系是最主要的三大关系圈。通常情况下,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老乡关系,第二位是同学关系,第三位才是战友关系。当然最紧密的关系是亲戚关系,不过这种关系毕竟小众。

在何应钦的运作下,全旅被消灭后只身逃脱的国军少将旅长戴岳,不但没有受到处罚,写了一份报告后竟官升一职,1931年1月代理南昌警备司令,1935年4月10日升任陆军中将。

1933年6月8日至12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召集“剿匪”会议,专门讨论第五次“围剿”的战略战术。柳维垣等人在会上提出普遍推行“堡垒政策”的建议,终于为蒋介石所采纳,并由会议“决定其原则”。会后南昌行营第一厅专设第六课,由柳维垣负责,专门担任碉堡设计指导事宜。

碉堡战术并不是多么高明的战术,这一战术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常用战术,但后来随着武器装备威力的增大,这一战术在欧洲渐渐被淘汰。

因为红军没有重武器,所以碉堡战术非常管用,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碉堡战术对国民党军的指挥要求大大降低了,国民党军每到一个地方就修筑碉堡,然后依托碉堡进行防御,等待红军主动进攻,这种战术几乎不需要什么协同作战,各部队按部就班修碉堡就行。

据国民党编年史《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记载,1934年1月1日,仅在江西完成的碉堡就达2900座。密密麻麻的碉堡逐渐向中央苏区内延伸,红军的处境日渐艰难。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曾在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历史和哲学颇有研究~

戴岳国民党碉堡金汉鼎蒋介石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