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丹心:超勇号撞击巡洋舰在黄海海战中的英勇抵抗与悲壮瞬间

超勇号撞击巡洋舰是清朝北洋海军的一艘军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米切尔船厂负责船体部分建造,总造价为65万两白银,其同级舰为扬威号。超勇舰的详细参数如下:

舰体规格:全长64米,宽9.75米,吃水深度4.57米,排水量1350吨。 动力系统:配备2座往复式蒸汽主机和6座圆式燃煤锅炉(日本“筑紫”号为4座),双轴推进,功率2600匹马力,最高航速15-16节,续航能力可达5000海里/8节,正常载煤250吨,最大载煤量300吨。 武器装备:包括2门10英寸阿姆斯特朗主炮(每门重25吨,26倍口径),4门40磅副炮,2门9磅炮,4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37mm单管哈乞开斯炮,2门4管诺典费尔德炮,以及搭载2艘杆雷艇。 编制人员:全舰编制137-140人,舰长为参将衔。

1880年,清朝派出丁汝昌等人赴英国接收超勇号与扬威号。1880年10月7日,李鸿章奏请清廷,从原为将来购买练船而训练的练勇中挑选了4名官弁、306名水勇,交由丁汝昌、洋员葛雷森训练,组成赴英接舰部队。1880年12月23日,丁汝昌、葛雷森偕文案马毓藻、解茂承,医官江永乘法国船赴英接收军舰,林泰曾、邓世昌、蓝建枢、李和、杨用霖、章斯敦等则率接舰部队随后乘经过改装的招商局“海琛”号商船于27日从上海出发赴英。

丁汝昌等一行先期到达英国后,参观了位于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公司,亲自监督“超勇”、“扬威”二舰试炮。并前往伦敦,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受到英国女王的接见,1881年4月22日在金登干的陪同下拜访了英国海军部,和英国海军提督凯古柏、海军部总工程师斯图尔特、军舰设计家巴纳贝进行会谈,并参观了英国最新式战舰的模型和图纸,这是中英两国高级海军军官的第一次历史性的交流。同日晚,满载中国水兵的“海琛”轮抵达英国伦敦,第一次看到古老中国年轻的水兵和飘扬着龙旗的轮船,英国举国上下为之轰动。

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硝烟散尽,日本联合舰队毫发无损地返航,通过对受损军舰的细致勘查,日军惊奇地发现,其第一游击队四艘主力战舰所受损伤竟源于两种罕见炮弹的袭击。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对决中,老旧的北洋水师超勇号和扬威号以其微薄之力,给对手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冲击。

当时的吉野号,作为第一游击队旗舰,承受了两枚254毫米炮弹和两枚120毫米炮弹的直接打击;浪速号和其姊妹舰高千穗号则分别被两枚120毫米炮弹和一枚254毫米炮弹击中;秋津洲号同样被一枚120毫米炮弹命中。而这两种特殊口径的炮弹,正是超勇号和扬威号的标志性装备。

在黄海海战之初,日军凭借高速优势,直插北洋水师右翼,超勇号和扬威号,这两艘排水量仅为1350吨、防护薄弱的军舰不幸成为了日军的重点打击对象。虽装备有2门穿透力强大的254毫米主炮和4门120毫米副炮,但由于火炮射速慢,加之缺少威力强大的开花弹,超勇号和扬威号在开战不久即陷入绝境。

当日12时50分,黄海海战拉开帷幕,短短一个小时内,超勇号因连续被炮弹击中引发火灾,火势失控,至14时23分,超勇号最终在熊熊烈火中沉没。几乎在同一时刻,扬威号也遭受重创,不得不退出战场自救。

在这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看似不堪一击的超勇号和扬威号,却硬生生地向日本四艘主力战舰投掷了共计八枚大口径炮弹,展现了中国海军官兵在绝境中誓死抵抗的决心和勇气。然而,受限于炮弹的威力,这些炮弹并未能对日舰造成致命伤害,仅仅是打开了几个破口。

假若当时使用的炮弹皆为开花弹,战况或将改写,日军必然将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现实却是残酷的,火力悬殊的较量导致了双方伤亡差距显著:日军第一游击队仅8死24伤,而超勇号全舰近全员阵亡,扬威号亦有57名官兵壮烈牺牲,两舰管带黄建勋与林履中在最后关头毅然选择了与舰共存亡。

黄海海战的书面记载中,超勇号与扬威号的抵抗似乎已被淹没,但日军的记录却揭示了这两艘军舰背后那鲜为人知却无比英勇的血性故事。尽管命运无情,超勇号与扬威号最终在烈火与伤痛中消逝,但它们在逆境中的奋力一搏,无疑为这场战役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们永远铭记那段英勇抗争的历史。

黄海丁汝昌炮弹英国扬威号发布于:黑龙江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